Blogger Template by Blogcrowds

科學的本質

最近台灣一群教授被起訴“貪污“的案子,在我們家引發熱烈的討論,是的,雖然我們家只有兩個人。而在臉書上跟朋友討論後,突然有個體悟,之前總是在發票不實申報之瑕疵(道德跟法律上)與學術經費制度上打轉,對於普羅大眾來說,還是像空中閣樓,留下無限不適當的臆想。雖然我在臉書上的朋友,有很大的比例是從事科學相關研究的,但是對於專業非此領域的朋友提出的問題中理解到(總不會在茶餘飯後跟父母說國科會經費怎麼用吧!),這件事的嚴重程度足以對當今研究者造成傷害,因此我們應該回歸“科學的本質“來討論。我已經不做科學家很久了,在老公覺得被曲解而碎碎念的同時,請容許我幫很忙碌的科學家們解釋一下,你們可能正在跑儀器死盯著電腦看數據、邊吃三明治邊看文獻、或著是看顯微鏡看到眼睛充滿血絲….我想這也許是外界無法理解,你們又沒空幫自己辯解的原因。
首先,科學研究的本質有下列幾個:


1. 不可預測性
2. 連續性
3. Ideas generation 需要花錢
4. 價值的衡量


學會計的朋友提了一個例子,今天國科會給某老師實驗室100萬,而只花70萬就做完了,那剩下 30萬怎麼辦?首先,會提這個問題,就是存在著很大的誤解,因為科學研究是沒有做完的一天,不像是搭舞台辦活動,辦完就可以收集發票申請撥款。當你花了七十萬,請了人做了實驗,基於科學的”不可預測性“,你可能有兩種結果:

A.計劃很順利,已經看到你預測的結果,那就恭喜你了,表示這個題目方向很好,可以“繼續“發展下去,而在每個小實驗結果中,都有可能有新的驚喜或新的問題產生,那這 30萬,當然可以繼續用來找答案。

B.如果不幸地,計畫不順利得放棄,當然就把錢花在其他可能的題目上,而有了數據,才能再用它來寫未來的計畫,就是用它來申請下一個經費,說穿了,哪個計畫的錢確實用在哪個題目底下的實驗,已經不清楚了,而研究計畫本來就是先發放給“有潛力“的題目的,嚴格說起來是把錢砸在“實驗方向上“,這就是科學的“連續性“。而研究者拿到錢如何運用,會牽涉到未來實驗室是不是會斷炊,如果因為程序上疏忽,錢沒在一定期限用完(不是用不完,因為科學有連續性,而是忘了在規定日期報上去),那麼下次計畫經費會自動被打折扣,這對實驗室的未來是不利的。

朋友又問:那花了一百萬,養了這些人,什麼都沒得到怎麼辦?
首先這就是學科學跟學商業的人的思考模式不同的地方,某科學計畫是否值得被投資大致上有兩個基準;

A.審計劃的人都是此學術領域的專家,例如中研院院士,因為只有他們可以判斷出計畫是否具有學術價值,如果給商人的或是政治人物審核,那將是一個大災難。你當然也可以說他們是一個共犯集團,一定自己包庇自己人,那我只能說我寧可相信大多從事學術的人,是社會上比較有良知的,看看台灣之前發生不公不義的事件那麼多,站出來聲援的是誰?大多時候,擁有知識的人秉持著知識是共享的原則,而他們也覺得自己有責任大聲發表在專業領域被刻意曲解的事。
(像是美國牛事件,宇昌生技案,與近日的媒體壟斷事件。教授就是仗著自己知識比你多,出來放炮的,你不知道嗎?)

B.國家經費到底養了哪些人?當然就是科學家,每個諾貝爾獎的得主都是這樣訓練出來的,訓練人才很花錢,尤其是做實驗的。台灣產業資金少,常常必須在短期間發展出能夠賺錢的成果,導致大多數的人都用功利的眼光看事情,對學術發展來說,這是不合適的。最簡單的,教科書上的基本知識,每個學說,每個規則,當初都是這樣不計成本,不計較得失,而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過去西方科學發展,沒有因為不能馬上換成錢而被阻擋。這一百萬,到底有沒有價值?老實說,我們並不知道,因為未來的事很難說,今日的小發現,有可能造就明日科技的革命,我們不能一邊享受著過去科學成就帶來的便利卻不願意付出成本。就算是最頂尖科學期刊上的論文,難道只是膚淺如奧運國際競賽?它的應用價值能夠發揮到什麼地步?這是沒有人知道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覺得,教授集體被起訴對台灣的研究發展,有多大的傷害。因為社會的誤解,會讓這群付出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的勞心勞動者,喪失前進的動力。院長說,留不住人才就是這個理由,沒錢做事,薪水不多,遊戲規則複雜,犯錯可能會被起訴,現在又加上社會大眾的誤解,媒體又只會煽風點火只發佈部份事實。每個行業都有老鼠屎,不能因為少數不誠實的人而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我實在心疼這些為台灣學術努力的朋友。





雖然說已經暗自下決定要對美國總統選舉結果淡定,畢竟對於身為局外人的我們來說沒有直接影響,有別人吃麵“話休“的意味。不過今天在廣播熊熊聽到:距離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幾天....我不禁還是對此感到些許緊張,尤其是許多價值觀不斷被拿出來挑臖時,一些想法還是會湧現。總覺得相對於台灣政治制度較健全的美國,誰當總統可能沒有像台灣差別那麼大(說到這裡,不免要罵一下,怎麼有人可以在四年之內讓台灣人過地如此水深火熱,還沾沾自喜?最可怕的是還有接下來四年!這也算得上是世界奇觀。)發現自己在了解不深的情況下,可能會對美國社會有很多誤會。其實存在著保守又傲慢的氛圍,使政客不怕羞發言,上帝不會讓被強暴的婦女懷孕的;歐巴馬之所以會當選是因為他是黑人;高速公路看板指責歐巴馬支持同性戀婚姻。時間越逼近投票日,這些讓人瞠目結舌的言論越發燒。我個人不覺得歐巴馬總統當得多好,也覺得也許換別人經濟可能有機會改善,也聽說了共和黨對台灣比較友善(不要懷疑,這對台灣鄉親的決定來說很重要)。但是聽到這些擦槍走火言論,還是免不了捏了把冷汗。

其實我是抱著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去觀察這次選舉,雖然說The Help電影中從非裔三十年前的艱難處境中看出端倪,有感於美國社會其實還是存在著深度的歧視與傲慢。一向天真的我卻忍不住期待著,美國選民有智慧去捍衛凌駕於所有之上的人權,不會輕易地讓有心人士藉著上帝之名來欺壓弱勢。(這不就是美國強調的核心價值?還是我誤會了?搔頭)

而我所害怕的是,窮人終究是鬥不過富人....。
談民主談自由,抵擋不了人性強而有力的慾望,包含純粹想證明自己對上帝的虔誠,不想加稅,到愛國主義的膨脹,都是火種,火種一但存在,就可以讓政客包裝完美的煽動,成功操弄他們的思想。而富人總是比窮人有管道與方法去擴大範圍影響這些小羔羊們。美其名為縮減預算的部份通常又是窮人才用的到的福利...

說了那麼多,離題了,其實聽到這些新聞,讓我格外想念Pearl Jam。

九月初在Made In America 大堆頭演唱會中,Pearl Jam 二十年如一日表達對社會的關懷,跟他們的創作與現場表演一樣撼動我的心。他們提醒大家要記得做一件事:總統大選投票的登記,有更改投票辦法的法案要通過(投票需要有照片的身分証明,這在台灣不是難事,但在美國是議題,每州的規定又不一樣),呼籲這些沒有照片証明的人勇於投票,不要讓有心人士做掉(還真是不巧,沒有那Photo ID的人剛好都是弱勢...這樣有沒有懂?)。而鼓手Matt Cameron穿著釋放俄羅斯拘禁異議人士的T恤登台,當然他們也從來沒在支持西藏獨立的議題上缺席 。




PJ 最著名的社會運動,是二十年前杯葛美國最大售票系統Ticket Master事件,抗議其收取過多的售票費,這對於他們年輕不富有的歌迷無疑是剝削。從紀錄片得知此事,就對他們勇於對抗社會不公平的舉動感到佩服不已。也對西雅圖更有憧憬,是什麼地方,可以孕育出大量的音樂天才,與如此自由不羈,有人文思想的藝術家?對PJ的愛不釋手,算是我們那早夭的團解散後,留下來最珍貴的資產。

話說第一次接觸到PJ是在1990年代(天啊~我竟然老到可以用十年來當作記事指標!)PJ正紅的時候,我跟阿汪在和平東路跟長毛學鼓,長毛三不五時介紹一些好聽的CD(說好聽是介紹,也不過是丟給我們自己聽),不過當時年紀小,音樂品味渾沌未開化,常常沒放在心上,而長毛對我們的漫不經心也沒啥期待,對他所介紹過的PJ Ten,也就僅止於Black那首歌好聽頹靡的旋律,鼓也不難打的印象中。(阿汪!不要懷疑,我記得你有一張。)在十五年後,從經典搖滾電台常放送中,同時團長當年的錄音帶中的Alive一曲打醒,終於讓我們的腦波與Eddie Vedder具有穿透力的吟唱頻率同步,一時天雷勾動地火,但顯然理智是在聽了Yellow Ledbetter後徹底喪失的,自此PJ榮登永遠的最愛(跟BFF不一樣喔!BFF永遠是個幼稚的夢)。老大陷入欣喜瘋狂蒐集各種版本Yellow Ledbetter的不可解方程式,我們就這樣走到愛到深處無怨尤的境界。

話說這首歌為什麼會引發這麼大的效應,這就要好好解釋了。首先,他們有十張左右的專輯但是只有一個MTV(Jeremy),除了他們不習慣面對鏡頭演戲以外,他們很重視現場表演的感覺與歌迷間的互動。想當然爾,積年累月下來,他們是少數現場的表現強過錄音室的搖滾大團,二十年努力耕耘足跡遍佈全球,一千場演唱會的記錄,我敢說無人能敵。當初只因為聽到Youtube歌迷在演唱會錄影的片段,就愛上了這首歌;又發現每場演唱會曲目中如果有這首歌,會出現不同的歌詞、吉他solo與不同的詮釋,越蒐集就越著迷於他們的才華,包含演奏技巧與創作力。最好笑的是,這首歌是沒有既定歌詞的,完全靠Eddie的即興哼唱。詩人就是這麼神奇,他只是描繪一個影像,用音樂跟歌聲帶領聆聽者進入他們所創造的意境。

Yellow Ledbetter的創作靈感來自90年代波斯灣戰爭,Eddie的朋友收到哥哥陣亡的通知信,黃色信封,死著姓Ledbetter。他與朋友走在碼頭邊散步,感受到朋友的悲痛與對年輕生命消逝的不值。



歌詞重複著:
Can you see them? Out on the porch see them,
but they don't wave...
Oh...see them, round the front way....
and I know and I know I don't want to stay...at all.
有時候訴說著是親人的傷痛,有時候是亡者的迷惑。雖然說這首被歸類為反愛國主義的作品,就算不從政治觀點出發,這首歌濃濃的哀傷會擴散,就算不知道歌詞是什麼也能成功傳達到你我心中。

Eddie的天才跟爆走讓歌迷多出了很多驚喜的空間,很特別,他就是知道何時要喊叫,何時要吟唱,何時該呻吟。每次看他陶醉地模樣,彷彿內心狂暴的野獸跑出他害羞的軀體,儘管已轉變成中年大叔(從當年的纖細美型男轉變成愛彈Ukulele的Russel Crowe),還是有迷人的風采。也就是因為他堅持每場演唱會都不一樣,才會有聽200場演唱會的魔人出現。起初其他團員也不習慣,覺得這樣壓力很大,後來竟然也覺得有趣、有挑戰性。而他的詩總是一個影像一個意境的描寫,老實說常常看不懂(很難具體描述),也就是因為太抽象,反而神祕迷幻,留給聆聽者發揮想像力的空間。

仔細研究作品創作者的名單就不難理解,這個團為什麼能夠有強烈的向心力。因為每個人都有平均的貢獻,除了詞大部份是Eddie的詩,其他人包辦了曲的創作,連鼓手Matt也都有作品(他也彈了一首好吉他,也曾得意的說過,PJ是唯一會認真對待鼓手曲目創作的一個團)。如此實力相當,又能互相激盪靈感,感情也沒有不好,難怪可以撐二十年還繼續活躍於搖滾界。看看大多只有一兩個成員強的團,早已鬧不合解散收場。我們何其有幸,除了鼓手Matt的加入(他另一個身分是Sound Garden的鼓手),讓PJ更強更穩定外,還可以目睹二十年前紅遍半邊天的風采,而且是以更成熟的姿態展現。


1990還沒出專輯前的團名是Mookie Blaylock。現在當然沒有那飄逸狂放的長髮囉...


MIA的PJ演唱會是我的第一場PJ演唱會,但絕對不是最後一場。
雖然費城在大雨過後臭氣沖天、草地泥濘、空氣凝滯,讓人覺得等待特別難熬。雖然當天PJ沒有唱Yellow Ledbetter當作晚安曲。
不過看到中年大叔們還是很有活力飆完全場,看到吉他手Mike McCready最著名的Solo高潮表情,Stone Gossard努力彈刷的acoustic guitar(當年可不是這麼沈穩...),Jeff Ament瘋狂變換的Bass(至少有五把吧!)...就很值回票價。下午年輕Hip pop樂迷散去後,年齡層跟我們略接近的族群紛紛出籠,二十年可以跨越很多世代,也顯示出PJ作品的雋永。風格多變,當年的搖滾加入民搖風格,歌迷是跟著他們成長的,也不會有消化不良之症頭。就像老大所說的,全場一起唱 Better Man時,那種寒毛直立、雞皮疙瘩掉滿地的感動,就值得我們一來再來。


超強吉他手Mike McCready。每次演奏Yellow Ledbetter,就是他高潮solo的時候。

對演唱會當天細節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下面文章:
我的PJ初體驗

來個大家一定熟悉的曲目:Alive,一賭當年盛況


後記: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有太多的鬼才其實都是英年早逝,最著名的就是跟PJ同期的Kurt Cobain,就自殺身亡,留下Nirvana令人回味再三的幾張專輯,有幾首歌是電台放送的常客。這些音樂創作天才,很多深受社會適應不良或情緒低落之苦,藉由藥物、酗酒來逃避或尋求靈感。Pearl Jam長期巡迴演出,似乎體能狀態極佳,也沒有傳出什麼負面消息,這也是他們可以不斷推出新作品,仍然活躍於舞台的原因。能夠這麼自律,我想跟出道前的好朋友Andrew Wood(Mother Love Bond)吸毒致死有關,二十五歲消逝的靈魂,讓人惋惜,卻也讓其他成員警惕,而成就了現在的PJ20。




讀這小說讓我陷入嚴重複雜的思考,有如在有風吹拂的銀白草原中漫步,陣陣流動的草,有如被撩撥的思緒。
有趣的是,這種反應是慢慢發酵的,探討的議題是【生命】,層次又深又廣,不禁將自己人生中向來矛盾與疑惑的議題對號入座。對我而言,這是本很成功的小說,雖然沒有提出創新的見解,但是辯證的過程非常有趣。

梨木香步一向鍾情於大自然,尤其植物的描述特別深入(會以為自己在看植物圖鑑的錯覺,見【植物園巢穴】尤其更甚),讓人忍不住懷疑,莫非她的專業是生物相關科系?後來想想,日本作家對自己創作材料收集之用心,會有這種專業的論述很正常。【家守綺譚】有如聊齋般擬人化手法,植物被賦予愛恨情愁生動情感,蠻符合日本萬物有靈的民間傳統信仰。這次主角成了酵母菌與黏菌,字裡行間充滿了潮溼黏膩的空氣。米糠床,的確是日本家庭特有的,主婦做日課般地翻攪又翻攪,深怕疏忽了,讓糠床裡的菌叢生態失衡敗壞;隱喻傳統女性在家庭中肩負起養育子女,維繫家庭的傳統責任。當然對女主角久美這種現代單身女性來說,卻是反彈跟嗤之以鼻的:憑什麼從早上醒來就要被糠床支配一整天?難道我這一生就是為了奉獻給糠床而活?從過世的時子阿姨傳承而來的糠床開始,探討了有性別(男女)意識,孤獨(自我)與群體(家族)意識,甚至生命該何去何從這複雜的故事。

糠床承載著家族的祕密,糠床孵出蛋,變成沼澤人,這樣魔幻寫實的情節在她的小說裡屢見不鮮。可怕的是女性觀點之細膩,情感描寫之精準,如婆媳之間微妙的敵意,像是家庭所創造出來與外人的離籓...會讓我倒抽一口氣。因為怕孤獨所以要衍生家族,但是家族成員之間的情緒卻是互相撞擊出一個安全可忍受的範圍...有時候是無所遁形卻如宿命般緊緊牽制著。我個人認為梨木香步以女性為主角比男性成功,可能是她本身的經驗所致(我必須很機歪的說:男人不懂低....)。當菌類家族遇到生存危機時,從無性生殖跳躍到有性生殖,這種低等生物界的生存策略,被運用在人類社會中,還蠻幽默的。久美早已決定不在乎世俗的眼光,要一個人單身生活(覺得有家庭麻煩),卻也抵擋不住身為女性天生的母愛,有著想要照顧男孩光彥的衝動。

從久美的媽媽、時子阿姨到久美,似乎都有想過要跳脫出這個為了族人繁衍而生存的輪迴,但是到頭來也不過是自己想太多,思考過的行動,卻還是跳脫不出生物性,關於生命,最後的答案似乎是了無新意,但是不是也可以解釋為:生命自有其出路?

最後和風野先生的性愛被寫的很神聖唯美讓人絕倒(我還以為我看錯了):植物一直都渴望著一件事,那是受精的夢,尋找嶄新可能性的夢,想要更新生命的夢...我還是忍不住挖苦地想:什麼嘛!還不就是生物想要繁衍後代的衝動。答案讓人有點失望,但也點出了部份事實,儘管孤獨的命運與殘酷的世界是必然的,但生命的創造除了心裡需求外,更是被生物(生理)本性所牽制。

P.S.我要更正的是,如果糠床裡的菌是祖先,那久美一族是菌類,不是植物,然而低等植物也是有有性生殖無誤。
有人反應【家守綺譚】短篇小品集比較能讓人進入狀況,加上本書生物專業知識過於多,除此之外,我倒覺得她寫女性角度比較貼切。畢竟在大二修過菌類學,有一半課程的時間都在探討風野先生的小保跟綾乃,不算太陌生,反而覺得黏菌擬人化的部份蠻幽默的(Are you crazy?),這算是作者的個人特色吧!

最近瘦肉精進口肉的新聞鬧地沸沸揚揚,我也來發表一篇靠夭文好了。因為自己的私心,真心誠意地希望眾神保佑,瘦肉精可千萬不要藉由美國牛肉放寬限制,而讓台灣本土豬也淪陷...我最在乎的不外乎是希望,飽口腹之慾的同時,不要讓這些奇怪的東西也跑到肚子裡。這篇真的是"哭餓"文,跟我最愛的食物有關。

在台灣,牛肉相對於其他種肉品獲得不易,價格也比較高,從小就一直覺得,吃牛肉很高級。尤其是西洋的吃法更是高貴,每逢上牛排館必是盛裝打扮(自以為啦),正襟危坐,就連拿刀叉切肉,都覺得帥呆了。大人們甚至會把吃牛排當作馬前面的紅蘿蔔,例如:段考成績有進步就帶你去吃牛排.... 殊不知這真是種謬誤,當我再也不能肆無忌憚的在小吃攤吃最愛的『豬』時,頓時覺得天崩地裂,驚覺,原。來。豬。才。是。我。的。好。朋。友!!!!一想到小粉紅(大黑仔更是上乘),一身為我們奉獻,從頭到尾巴都可以吃,就覺得很感恩,如果以後不能吃到健康的滷豬耳朵、麻油腰子、四神豬肚、黑白切肝連、粉肝、五更腸旺、脆腸,舌頭....那該怎麼辦!!!我快崩潰了,那吃飯不就少了很多樂趣,那還是專業的臺灣人嗎?
哎...休息一下,太激動了,怎麼寫這篇忽然覺得血壓飆高。

如果問我這個假宜蘭人哪裡好吃,我會回答龜山島,ㄜ..不是,我是說家對面是龜山島,因為是外澳鄉下,所以都要去城市吃東西,我會介紹大家去羅東早市的鹹米苔目,由於沒有店名,後來知道這家老店的第二代老闆叫張秀雄,所以網路上就叫做張秀雄鹹米苔目。

記得小時候,阿公很愛去買當天現做,賣完就沒有的粉腸,就是那種豬腸衣塞肥豬肉跟粉的小吃,蒸熟後放涼切塊沾醬吃。小時候不懂,只覺得肥肉跟粉有啥好吃的,上了年紀才知道膽固醇致命的吸引力,跟台南的名店比較之後才發現,這家的粉腸真的是艷冠群芳啊(台南人得罪了,粉紅色沒有比較好吃喔...)。粉腸勝利之處在於整個質地都非常滑嫩,無怪乎阿公非常興這味,每次都好像寶一樣叫我們快吃,沒有防腐劑,再蒸過又沒那麼好吃。偏偏小孩就是犯賤,常常有就愛吃不吃的,搞到現在都要特別回宜蘭,一早起衝去吃。每天六點開始人客絡繹不絕,賣完明天請早,這是要天時地利人和才有的在地美味。



除了好吃的粉腸外,一定要吃就是豬的各個內臟,像是舌頭,肝連,粉肝,都是佳作,全部燙的剛剛好,沒有一樣是煮過熟的,就連普通的油豆腐也都細嫩好吃。聽說瘦肉精含量最高的豬肺,是最不容易做的好的部位,卻也難不倒店家。鯊魚煙也幼綿(我對不起台灣生態,但我真的忍不住點一小盤)。假宜蘭人還是有可以驕傲的時候,我知道有一個必吃的部位,外地人不一定知道,就是那俗稱“摳仔肉”的牙齦肉,哈哈...不知道吧,沒想到牙齦肉這麼好吃,肉既滑嫩又因為有很多膠質部份,彈牙的不得了,這也是賣完就沒有的好貨,而且數量更少,有一次十點來就吃不到了。

由於“摳仔肉”獲得不易,阿鳳姐有次異想天開在家裡熬煮,不但半顆有牙床的豬頭很嚇人,還要很費工地把肉剃下來,嗯~我們還是去店裡吃好了,雖然小盤了點,但是都是工夫。

用豬大骨跟豬各部位熬煮出來的湯頭,是構成鹹米苔目好吃的必備條件。可以在用餐區後面的小房間看到,新鮮的米苔目不斷地壓製,蒸熟,整籃送到前面的大鍋繼續加熱(小姐超忙,看觀光客不識相亂走,還要抬頭瞪我一眼)。新鮮手工的米苔目彈性佳,咀嚼地出米香,彷彿蘭陽平原的稻米都漫出(對,不要懷疑,最後一句是鬼扯,其他都是真的!)






老闆在前台不斷地切小菜,店裡人滿為患,人客流動率很高,很多人來吃早點,或是外帶,生意好的不得了。這算是我阿公生前最愛來的店家之一,也是我唯一會魂牽夢繫的一家店。希望林聰賢縣長能死守這塊淨土,讓我每次回宜蘭都可以來品味一下,不論是五臟廟或是性靈上的。

二二八雜感

2012年一月中,我與外子特地為了總統大選回台灣,興沖沖地,想說可以見證台灣第一女總統的誕生....確遭遇到最無情的打擊。悲傷、無奈與不解所造成的憤怒,久久無法抒發,內心不斷盤旋著疑問:台灣人民心中所欲,怎麼跟我漸行漸遠?尤其是親人跟自己的立場南轅北轍之時,政治更是個禁忌話題,哀怨沒有出口。不可否認我們的確帶著逃避與怨懟的心態離開台灣的。現在已經過了最痛苦的時期,我比較可以心平氣和談論我對台灣的政治社會怪象的看法。


給大家看一張讓我震驚不已,但卻是當頭棒喝的照片。



商品,是在我家大樓下一間古典音樂教室的櫥窗展示的。姑且不論這些影片跟音樂有啥關係,店家可以陳設任何他想要賣的商品,這是他的自由,我管不著。而這間音樂教室是在這高級地段毅立不搖的一間店,因為店租與收益常無法平衡,導致座落在這個點的商家不斷輪替著。這家音樂教室有著透明的櫥窗,高雅的木設裝潢,三不五時舉辦售票小型音樂發表會,營造出上流社會的氛圍,會讓我覺得沒有幾斤兩,絕對不敢送孩子來這裡學樂器,除了學費可能不便宜外,也會造成孩子比較的心態。

就是這麼一間標榜著"名牌" 的私人教育機構,大剌剌地陳列著雙手沾滿著鮮血,人權屠殺迫害中國與台灣人甚多的極權軍頭的自傳。如果要求客觀地批判,你也許可以說自傳又沒什麼,一個人歷史評價如何,觀賞者自有評斷;很不幸地,請示孤狗大神的結果,這些都是一些無關屠殺台灣人的史實,像是228還是白色恐怖。反而都著重於兩蔣父子如何嘔心瀝血地策劃反攻大陸、保衛台灣....宋美齡如何利用政治手腕,把第一夫人的作用發揮極致。還是那種(想必大家在教科書讀很多),避重就輕,美化成份居多,壓根兒不提國民黨造成台灣政治社會的衝突,以致於今天都還處在嚴重對立的狀態的史觀。

是的,我稍微了然於胸了,台灣這些年來"號稱"自由民主的發展,轉型正義的部份做的非常失敗,國民黨當然不會主動做,因為這些都是他們過去掌握資源,剝削台灣社會的證據,不利他們繼續保有現有的與未來的利益的事。更何況有誰敢承認自我效忠的政黨是屠夫?要強調自己掌權的正當性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有反省能力?馬先生慈湖謁靈落淚的橋段還歷歷在目。

那民進黨呢?
我忍不住再把阿扁拿出來痛批一遍,八年耶?
不是即將卸任時拆了中正廟匾額,強行改成自由廣場就了事。如果在思想上沒有矯正與批判,只是粗暴地作些形而外的事,無怪乎像小英這麼好的候選人,在台灣主權盡失,社會公平正義岌岌可危的狀況下,也要選的這麼崎嶇艱辛,結果還差那重要的一哩路。

阿輝伯在司馬遼太郎的訪談中說:「但願能夠使台灣成為一個可以讓人夜裡安心睡覺的國家。」,因為他發起的寧靜革命,和平的轉移政權到本土台灣人手上,台灣才真正開啟了民主的大門,這是很脆弱的小幼苗,如果沒有持續這股民主的力量,在壓抑了幾十年扭曲史觀的作用下,舊勢力很容易反撲的。像曾是KGB間諜的俄羅斯的前總統、現任總理普丁,不但軍事鎮壓過車臣,抑制俄羅斯的新聞自由,竟然還獲得國內人民的高度支持(當然人家讓這個窮國家人民吃飽穿暖是重要原因,馬先生反其道而行...)。台北的馬先生更是一個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他當年職業學生的事蹟在台美人間還廣為流傳呢。

我完全可以理解,許多高中生在觀賞完『牽阮的手』後驚訝的反應,有自己的歷史被偷走的震驚。那是因為當年壓抑台灣民主思潮的那群權貴份子,仍然掌握著台灣大多數的政治與媒體資源,所以真相無法明詔,這牽扯到太多與普世價值衝突的利益層面,是能不公開檢視的瘡疤。我無法接受每逢228,就有呼籲受難家屬放下傷痛,放眼未來之類冷血無情的口號。在正義還沒有伸張之時,逝去的生命的冤屈,與痛失愛人的恐懼與悲痛,恐怕還是在他們身上留下足以扭曲人生的烙痕。

做的還不夠,因此無法使台灣蛻變成一個真正進步、文明、民主與自由的社會。這次選舉結果讓人失望,也顯示出,我們不能只依靠某個反對黨的力量,你我都要負責任的,有時候推翻過去的認同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是這是一個成熟的台灣公民成就的必經過程。

請支持牽阮的手DVD的購買

一起.牽阮的手全台巡迴活動

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台灣往正常國家的道路邁進。












今天早上喝了一杯好喝的咖啡,聞起來有森林味,入喉時殘留梨子濃郁香氣而回甘。恰巧又收到好友Yvonne從Ithaca寄來的佳節賀卡,讓我想到去年在Gimme! Coffee的杯測Workshop。說咖啡魂甦醒是太誇張了,比起一些咖啡狂人,我執著的程度不過是小兒科,不過那次的茅塞頓開之旅,的確大大修正我喝咖啡的習慣,以前有如未經世事少女的我,只喝花式咖啡;如今熟女已經懂得欣賞單品咖啡的酸澀甘苦,多層次的人生風味。
註:每次提到Gimme!並不是故意要來個驚歎號(嚇一跳),而是這是這間店的標籤啊....

最近喝的這一支,是瓜地馬拉的 La Providencia Atitla'n(杯測結果看圖片) 。一直很欣賞Gimme!的原因在於,每隻單品的杯測都會明白標示於包裝袋上,從香氣、味道、質感到後味,都詳加註解,在不是每支咖啡都有機會品嚐的前提之下,可以依照個人的喜好來選購。我一向對於籠統的描述例如『好喝』,完全沒有想像空間,當然無法吸引我嘗試的慾望。你會發現Gimme是認真的,比『像極了花香果香』還更專業更具體的介紹,甚至告訴你是什麼香料,是什麼水果...



我所受到的衝擊不只在於咖啡有如茶跟葡萄酒一樣,有這麼多種風味的變化,還在於以前誤會了咖啡的酸澀,好的咖啡之酸度是豐富而高雅的,像是在喝水果裡的各種酸味,而不會惱人。身邊有很多朋友就是著迷於此,因此台灣的淺培算是風行,沒有過度烘培,可以保留咖啡多層次的酸香。不過我個人的喜好,認為咖啡還是要帶有一點焦糖香氣(就是一進入咖啡店的那種味道),因此,Gimme!大多屬於中烘培的豆,兼顧了咖啡豆原有的味道與我對咖啡的固執,非常對我的味。

批次一


批次二


這是老大最喜歡的哥倫比亞Finca San Luis,你會發現不同批次有不同杯測結果,這是很奧妙的地方。壞就壞在都是小產量,所以有時候不一定買的到,要看當時有沒有進到貨。

我一直提『杯測』,這就是在Gimme! Workshop有趣的體驗,Gimme!最棒的地方在於對於咖啡知識的推廣非常用心,不定期提供免費的演講或是體驗,讓有興趣的人能更了解,當然也有助於建立忠誠的顧客群如我。




一開始講師當然不免俗套地介紹咖啡的品種(Arabica & Robusta)與差異,歷史與傳播,採收與發酵日晒方式....接下來進入正題,杯測的示範與解說。在充滿現磨豆香的小房間裡(是的,要現磨,這就是為什麼你家泡的咖啡不如咖啡店的原因之一),我們裝模作樣的將豆子拿來聞,試圖形容聞到的香氣為何,然後記錄下來。後來發現杯測師的味覺與嗅覺實在太驚人,蔽小人我就算滿鼻子豆粉或是激動地把它吞下去也只會重複幾個形容詞...ㄜ...creamy....ㄜ...nutty....


看看人家豐富多采到詭譎的形容詞<--酸葡萄心理,真是薄大精深的藝術啊....

體驗者每人都有四種豆,有的是日曬水洗或蜜處理,當然產地莊園不同就有不同風味,生態上微氣候所造成的差異,在咖啡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接下來沖熱水,浸泡後,帥哥幫我們把浮在液體上層的豆渣用湯匙濾掉,開始用咖啡汁漱口....然後開始記錄。我一樣還是文思枯竭找不出形容詞...老師說要經驗的輔助,可能我沒有天分,舌頭敏銳度真的需要加強,況且也不是閱咖啡無數...只能說,真是太神奇了!傑克。


對!就是再說你,背後的阿龍,快把咖啡汁吸進去鼻子了...到底聞出來沒?



此行除了發現咖啡真的很有趣外,還發現了台灣發明的Clever Dripper,榮獲國際咖啡發明獎,雖然在台灣還不風行,但是你一定看過類似的,對!就是台灣老人家的泡茶ㄍㄟ西,藏之於民間日常生活用品,就這樣在歐美發揚光大。



Gimme Clever Dripper使用說明

這對於手沖咖啡完全不行的我來說是一大福因,與其是沖咖啡,正確說來是『泡』咖啡,泡完咖啡後再放在杯子上,底下的閥就會開啟,好喝又不會失敗,除去手抖不穩沒耐心的不確定因素,真的很方便。
就這樣,Gimme!擄獲我的心,雖然後來也去過幾家好的咖啡店,都不如在家現磨泡一杯單品,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次的驚艷所致(初戀情節),總之,喝過Gimme!十幾支咖啡都覺得是水準之上。
如果真的想試,建議有得獎的宏都拉斯的Las Peñitas,不論是味道跟口感都非常均衡,大多數人都覺順口。
以上杯測圖片均由本部落格榮譽攝影師Yvonne提供,在此特別感謝。

































2011, Nov. 18
Philadelphia, PA

剛剛從廣播得知,今天是Occupy Philly第44天。
由於帳篷聚集的地方是今後市政府整修工程必經之路(預估至少創造1000個就業機會),市政府要求群眾遷移,抗議者決定收拾行囊,搬遷到對面的廣場;很烏龍地,因為缺乏集會許可,被警察拒絕紮營後暫時回舊巢,等待集會許可批准。



其實,前天我才從市政府前廣場經過,不是特地去湊熱鬧,卻也經不住好奇心而駐足,本來打算遠遠張望,因為很俗辣怕給抗議者帶來不好的感受....接著看到偌大的布條寫著:Take Photo Or Video, We Need Support...這麼明目張膽的邀請,我乾脆就大方趨近觀摩,更不客氣地拿起手機照相留念。



能夠親眼看到這了不起的社會運動,一股感動油然昇起。儘管天氣惡劣,陰雨連綿,氣溫驟降,每個小帳篷外面都罩有透明塑膠布;現場氣氛平靜祥和,有人看書有人聚集討論。外圍警察三三兩兩巡邏,臉上也沒有緊張嚴肅的氣氛。我非常驚訝於抗議群眾這麼有組織性,入口看板用厚紙板標示著帳篷號碼,有Information Tent, Medical Tent, Library Tent, Kitchen Tent, Comfort Tent, Donation Tent....,儼然就是個小型互助社會。



我的有感而發並不只是針對他們的訴求,而是他們強調〝表達自己聲音〞與〝直接民主〞的精神,這是台灣社會需要加強的認知。
We are the 99%,是他們運動的標語。從華爾街開始,他們發起自發性和平的抗議,企圖讓美國人意識到,自己已經不是生存在『自以為』的民主社會。財富被1~2%的人掌控,民選出來的代表不再是服務大多數人,反而是淪為財團的工具,他們拒絕腐敗的政府與商業犯罪的勾結。要的無非是最基本的:安身立命的家,可以供養生活的工作,家庭、社區、與生活的自由,而這些都牽涉到最重要的:經濟正義,這是民主與外交政策的結果。



如果只是膚淺的認為,這是窮人或是失業的倒楣人的運動,那就太遺憾了....這個社會是流動變化的(很可惜現在除了錢跟階級沒有...),你不可能永遠關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察覺到這股脈動。我們是社會上的一份子,對社會除了有責任外,應該還有一份期許。生活中,生老病死都有可能讓你的人生發生巨變,很難保證自己不會是弱勢的那一枚小螺絲釘。當你發生不幸時,國家社會能給你什麼幫助?這是我們要好好思考的,這一切絕對不是『別人家的事』。
相較於台灣,卻有半數以上的人覺得上街頭示威遊行是不正當的,
參考文章走鋼索的民主
有些長輩甚至還停留在:抗議是暴力的手段,製造社會對立的亂源...當所謂的政府忽視大多人的權益恣意妄為時,我們要勇敢走出來,集結各方的力量,喚起其他人沈睡的意識,我想這是社會運動的本意。可不能那麼懶惰,民主不是只有投票,還包括關心公共議題,這是某些台灣人認知上的謬誤。

Public Radio訪問了不少抗議者,有人非常驕傲費城的和平與秩序,相對於華爾街跟奧克蘭的警民暴力衝突。參加者不只是一般民眾還有許多社會非營利團體,像是長期幫助弱勢如遊民的組織,因為Occupy Philly而聚集,交換資訊促進彼此協助合作。更有人只是覺得國會跟政府欠他們一個道歉。
這些聲音都被聽見了,雖然不一定能立竿見影,至少這是出自公民自發的一種練習,他們很驕傲地站在世界的面前,展現了民主國家應有的思惟,這無疑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表現。我衷心希望台灣社會有一天能達到這個境界。
P.S. 其中有一個99%宣言指出,國會不能立任何的法律來禁止言論與集會結社的自由...放在台灣社會目前的處境,是不是似曾相識呢?美國目前還沒有出現這個問題,都知道要防患未然,那已經被侵犯權益的台灣人我可是非常生氣的。
















較舊的文章